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上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文明之花开不败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16-08-02 09:47:36  编辑:李芳 作者:罗春英记者 严若虚

 

  盛夏时节,上饶县茶亭镇下裴村乐山生态公园里花木繁茂。排列在公园小径两边的“好人好事”光荣榜极为醒目,图文并茂的文明长廊更是一道靓丽风景。茶余饭后,村民们就来到公园里健身锻炼,其乐融融。

  这是该县十年如一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上饶县始终以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下大力气创品牌、树亮点、促成效,使城乡公共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社区、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硬件设施建设的加强,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上饶县备加呵护 “全国文明县城”的金字招牌,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加大工作经费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11亿元,实施了10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创建项目,不断完善城区路网、排水、排污、绿化等工程,实施里弄小巷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重点打造城市“十大公园”和“身边好人”主题公园,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造了必要的“硬件”。

  2015年以来,该县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城乡环境卫生差、交通秩序乱等10个方面问题,下大力气开展“10+2”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使市民成为优质服务和优良秩序的受益者。

  在广大农村,以一片文化廊、一处大讲堂、一块光荣榜、一条致富路和一个互助会“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已落地生根。以枫岭头镇丁家村、皂头镇窑山村、煌固镇沿坂村、茶亭镇下裴村等文明村落为样板,该县在22个乡镇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大院和村民文明学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让村民走出家门就可参与文娱活动,使乡村文明指数明显提升。

  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土壤”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饶县不断拓展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土壤”。该县在县城和各乡镇设立道德讲堂56个,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宣讲,宣讲内容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风家训等多方面,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讲堂开展3年来,已举办讲座600余场,受众10万余人次。

  好人好事光荣榜是城市和乡村最动人的风景。煌固镇“坚强妈妈”王华英三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背着脑瘫孩子上学;花厅镇村民杨秋钗三十年不离不弃,精心护理高位截瘫的丈夫;县城阳光花城住宅小区的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每个周末对小区环境进行大扫除……这些“身边好人”的事迹和精神不仅让村民们感动,更使文明新风、善行义举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

  除了每年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从2013年起,该县还开始评选每年一度的“十大灵山骄子”“十大最美人物”和“最美家庭”,将那些社会责任感强的创业先锋、业绩突出的岗位标兵以及品德高尚的道德模范挖掘出来、宣传出去,使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追有标兵。

  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送法到社区、进乡村、入企业,关爱城乡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家庭,组织义务献血,在冬夜里为流浪人员送去食物和衣物……在上饶县人民法院,活跃着一支“天平”志愿者服务队。团队发起人蔡军是中华骨髓库志愿者,10余年来累计献血4.8万毫升,带动参与献血150多人次。

  县地税局干部汪英姿有一副热心肠,也是全市“最美志愿者”。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该局70余名干部组建起地税志愿者服务队,每周1次分赴县城各小区、公园开展环保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送去关怀温暖,成为老人们心中的好儿女……

  推动志愿服务步入常态化和经常化,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上饶县开辟志愿者服务基地,成立志愿者协会,设立志愿者服务中心,构建由县文明委牵头,由县文明办、团委、教育等多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组织多元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局面。

  目前,该县已注册成立志愿组织233个,注册人数5.4万余人。志愿活动形式多样,开展爱心送考、助学扶困、关爱留守老人、春运服务、公园环保行等志愿活动,志愿时长已逾58.7万小时,受益群众逾10万人次。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