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关于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1-07-05 15:35:08  编辑:陈晗子 作者:尤琳 王钰鑫 王江伟 骆江玲 林欢欢 汤舒俊

  为深入了解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情况,2020年7—8月,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赴安义县等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先后赴安义县、丰城市、共青城市、新余渝水区、南昌青山湖区等地调研,共涉及5个县(市、区)14个乡镇(街道)34个村(社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期间,访谈了9名县(市、区)分管领导,21名乡镇(街道)分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36名村干部和村民;召开各层级座谈会16场;发放干部问卷(含乡镇、村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180份,收回139份,回收率77.2%;发放村民问卷720份,收回558份,回收率77.5%。

  (二)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呈现五个特点: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知晓度较高

  各地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走深、走实、走心,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知晓程度较高,有92.28%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90.14%的受访者表示知悉本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见图1)。进一步询问发现,有78.4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相关政策,其中有接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见图2)。

图1 村民对新时代文明中心以及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知晓情况

图2 村民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2.党的理论宣讲有创新

  各地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理论宣讲方式方法。比如,丰城市组建农民讲师团、新余渝水区组建“老兵宣讲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行之有效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共青城市金湖乡借助“共青社”遗址大本营,大力弘扬“共青精神”,发动群众开展各种红色主题教育;安义县推出理论宣讲“三句半”、志愿服务表演唱、移风易俗情景剧等文艺活动,用群众的“好声音”表达着对新时代的畅想和憧憬。

  3.乡风文明有新气象

  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升乡风文明。比如,丰城市开展“村村谱写村歌、人人唱响村歌”活动,已创作村歌360多首,打造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村级文化建设品牌。安义县宣传推广《安义县婚丧礼俗指导标准》,倡议结婚彩礼不能超过10万,酒席桌数不能超过20桌,随行车辆不能超过8辆,提倡有喜事做公益、不办或少办乔迁、满月、做寿等宴席。调研数据显示,村民参与本村开展的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活动积极性较高,67.74%的村民表示参与过开展乡风评议,65.41%的村民表示参与过摈弃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薄养厚葬等不良习气,71.5%的村民表示参与过普及科学知识,64.52%的村民表示参与过抵制邪教(见图3)。

3 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的情况

  4.服务群众有新方法

  各地强调志愿者主体力量的发挥,引导和激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工作中来,让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幸福加码。新余渝水区组建“敲门嫂”志愿服务队,通过时不时敲一敲老人家的门,关爱和帮扶全区46个社区7600余名空巢、孤寡、高龄、失独、生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安义县把每个月的1号定为大调研日,全县所有领导干部进“屋里”,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带下去、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带上来,全县党员干部都成为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员。调研数据显示,干部和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积极性较高,90.65%的干部参与过志愿服务,70.25%的村民参与过志愿服务(见图表4)。

4 干部和村民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

  5.文明实践活动有成效

  各地党委和政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志愿服务、科学普及、应急服务、社会动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调研数据显示,77.42%的村民对党的理论宣讲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81.36%的村民对法治宣传和服务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73.65%的村民对农业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86.64%的村民对文体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80.11%的村民对孝老爱亲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79.75%的村民对移风易俗活动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见图5)。

5 村民对本村所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效果评价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干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泛化”和“窄化”两种认识倾向

  尽管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已有一年多,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仍然有不少基层干部对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如何建设以及开展哪些活动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晰。问卷调查显示,基层干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的占1.44%,“了解一些”的占12.23%。由于对相关政策缺乏应有的了解,部分基层干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主要存在定位“泛化”和“窄化”两种倾向。(1)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位“泛化”。访谈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村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框架中,如某镇宣传委员认为“我们现在做的精准扶贫、环境整治等工作,都是在做文明实践”,这就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泛化”了。(2)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位“窄化”。有些基层干部从本地自身的工作条件出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如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就主要围绕党建做文章;颐养之家或孝老食堂办的比较好的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心就放在搞颐养之家或孝老食堂。这些做法虽然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却有意无意地“窄化”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定位。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

  主要表现在:(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建设轻运营”问题较为突出。出于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的考虑,有些地方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在村委会,利用村委会场所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人气不佳和村集体经济较差等条件限制,设置在村委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辐射、覆盖和服务群众有限,工作中更多表现为制度上墙,做好台账。访谈中也有群众反映,“我们到村委会就是找村干部办事,没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主动到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2)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存在“重场所整合、轻功能整合”的现象。出于尽快出成绩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地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一般选择在前期秀美乡村或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建设示范点,“垒大户”“堆盆景”现象依然存在。在推进基层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的整合中,前期建设好的村庄依然是工作的重点,在各类项目资金的层叠累加下,不仅导致在阵地资源整合中造成又一次的场所建设和浪费,而且导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区域分化和不平衡。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精准化亟待提升

  主要表现在:(1)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有难度。当前志愿服务积分制、星级评定制等嘉奖激励机制尚未能有效落实,志愿者没有足额享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或优待。甚至于这些志愿者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必要的交通补贴、生活补助都难以保障,导致他们积极性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受到一定影响。(2)志愿服务项目质量不高。当前在农村发挥最主要作用的是由农村“五老”人员、乡土人才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这支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工作方式方法老套等问题,难以有效提供理论宣讲、政策阐释、技能培训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仅仅停留在端茶送水、买米买油、洒扫庭除、擦擦洗洗等方面。问卷中显示,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比率最高的是“环卫保洁”类志愿服务,占61.87%,其次是“扶贫帮困”类志愿服务,占54.68%。(3)志愿服务供给不精准。目前由在职工作人员组成的机关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考核激励,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式主要是行政推动为主,部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纯粹为了完成本单位组织的工作任务,“一窝蜂”“大呼隆”,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精准,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不够细致深入。调研中有同志反映,“某敬老院的老人一月之内理了三次发、修了三次脚指甲”。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导向有待增强

  主要表现在:(1)活动开展的创新性不够。由于基层缺乏理论宣讲人才,有些地方理论宣讲依然固守单向灌输传导式方法,仍然采取你讲我听的会议式宣传教育和强制的报告式理论灌输,没有将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相结合,降低理论宣讲质量和水平,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某村干部在访谈时反映,“村里资金紧张,没有办法到县市邀请理论名家来村里宣讲,自己理论知识结构欠缺,又缺乏培训引导,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自我感觉宣讲效果不大好”。(2)活动开展的针对性不强。目前我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比较突出,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留下的这个特殊群体人员,他们对文明实践活动理解不够深入,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调研发现,为了完成任务,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仍然是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动,有的地方不分层次,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对象“上下一般粗”式地开展活动,没有针对农村老人、不会上网的群众、担心消耗数据流量的群众等几类“理论学习盲点”的群体改进理论传播的方式方法,没有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导致文明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两张皮”“空对空”问题突出。(3)活动开展的吸引力不高。少数基层干部习惯性“一手包办”,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上头热下面冷”的现象,存在文明实践活动单调、千篇一律等问题,群众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例如,各地开展的“五星农户”评选、爱心超市等名目的活动,通过积累积分兑换物品进行奖励的方式仅对农村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对于年轻人则效果不大。并且,这些活动开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大明显,也难以实质性地增进村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五)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可持续开展有难度

  主要表现在:(1)文明实践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调研中了解到,虽然各地在县级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是成员单位之间没有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统筹协调机制,有些部门单位没有意识到本部门的有关工作属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范畴,各部门单位在基层的阵地、人员和业务资源依然不沟通、不共享,导致“资源孤岛”,造成“富饶的贫困”。(2)文明实践专职管理人员缺乏。虽然有些村的专职党建宣传员已经到位,但是有些较偏远的村还没有完成招聘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还是由村干部兼任,由于村干部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调查问卷中,有60.43%的受访干部反映“要开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主要取决于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力和水平”。(3)文明实践的工作经费趋于紧张。目前大多数乡镇财政压力大,尤其是村财政资金缺乏,文明实践活动场所的一些硬件投入尚能勉强支持,但文明实践的长期活动支出,如理论宣讲“名嘴”、文艺轻骑兵的下乡交通费、通信费等支出困难,更无力承担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刚性支出,一定程度制约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农村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开展。有71.94%的受访干部反映“当地目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或瓶颈是缺乏资金”。

  三、对策建议

  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课题组认为,试点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进一步优化设点布局的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中心建设的政治引领

  要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确保中心建设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主要任务。要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主题,传播科学理论时要有真招实招,理论宣讲内容要“实”、方式要“活”、语言要“鲜”,让群众在情理交融中接受真理、在潜移默化中凝心聚力,努力打破思想理论传播心理、学理、道理上的“最后一公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和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直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平台,既要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又要服务群众、满足群众,增强群众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要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聚焦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深化其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并为此项工作的推进做好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工作准备,进一步推动工作走深走实。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关键,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县级党委要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把中心建设有机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宣传、组织、政法、农业农村、文化等成员单位要加强工作融合、协同配合,做到政策规定一致化、工作部署一体化,推动城乡之间资源流动互动,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二是健全多元资金投入文明实践的保障机制。加强县级财政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支持力度,将文明实践工作经费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足额保障每个站点建设、活动经费和人员经费。建立多元资金筹集机制,积极发动商会、企业、外出乡贤和爱心人士的力量,拓宽文明实践资金保障渠道。三是严格文明实践的考核监督机制。各地要严格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监督考核,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县(市、区)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考核体系,引导各地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三)进一步推进中心建设的低成本可持续

  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以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为抓手,提高基层阵地资源利用率,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一是要科学合理选点布局。要从不同县域内村组的地理空间分布出发,以“就近就便,便民惠民”为原则科学合理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在基础条件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优化空间布局和内外设置,重点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活动圈,使其成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阵地。在布局分散或人口较多的自然村,特别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离村民聚集地较远的村,要充分利用闲置校舍、仓库、老“村部”、祠堂等场所改造建设活动阵地,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就延伸到哪里。二是要推进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要细分城乡区域的差异和特点,动态把握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把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充分挖掘调动出来,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等阵地资源,汇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场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运用姓氏祠堂文化、各村姓氏家训、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党政干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专职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党员群众、公益人士等队伍资源,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

  (四)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精准化

  要充分发挥动员文明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组织好志愿服务队伍,运用好志愿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要完善志愿者登记注册、服务记录、招募培训、激励嘉许制度,组织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农、宣传等部门以及学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单位的在职人员常态化、制度化参与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骨干、民间文化能人等基层乡贤能人的传、帮、带作用,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实践。二是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孵化培育,重点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通过系统培训、量化考核、星级评定、志愿服务信用管理等措施,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朝品牌化发展。三是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供给。要把疫情防控中志愿服务下沉到村(组)、到户到人的做法固定下来,借助于“点单派单”等现代服务方式,前期入户走访搜集群众所需,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科学设计、细化服务内容,制定涵盖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科学普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清单”,后期整合需求统一“派单”,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五)进一步突出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导向

  结合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确保文明实践活动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一是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要将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群众关心关切结合起来,为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技能、送文化,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要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把集中宣讲和流动宣讲结合起来、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结合起来,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做实“便民式”服务、“故事式”宣讲、“演艺式”实践,切实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二是要结合群众思想实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的宣讲人才资源,广泛开展“理论名家走基层”活动,加强宣讲主体与受众的双向良性互动,以“大专家”“小课堂”的互动化形式,深入宣讲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组建“百姓名嘴”宣讲队,鼓励他们以百姓视角、用亲切的方言、沾泥土的内容、接地气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党的“好声音”。三是结合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用网习惯,打造赣鄱理论微传播矩阵,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上传播,用好评论、图解、视频、视点、H5、漫画、微视频等宣传方式,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可视化呈现水平,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聚焦不会上网群众等“理论学习盲点”这类群体,充分发挥大喇叭、电视机等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传统优势,实现“学习强国”的“线上”资源向“线下”设备转化,有效解决了“盲点”群体不能学习的问题,延伸了理论学习的触角,实现理论宣讲的全覆盖。

  执笔人:尤琳、王钰鑫、王江伟、骆江玲、林欢欢、汤舒俊

  本研究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精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BKS060)阶段性成果。

来源: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课题组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