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1-07-05 15:37:56  编辑:陈晗子 作者:黄恩华 尤琳 王钰鑫 汤舒俊 张师平

  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是有效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实、落地,切实打通服务凝聚、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党员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我省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情况,2020年11月至12月,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赴南昌县等5个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县(区)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涉及5个县(市、区)22个乡镇(街道)38

  个村(社区)(见表1)。

q1.jpg

  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共访谈了5名县(区)宣传部门领导,22位乡镇(街道)分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干部,38位村(社区)干部和村民;召开各层级座谈会13场;发放问卷(含干部和村民问卷)1250份,回收1102份,回收率88.2%。

  调查显示,一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围绕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扎实推进,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有力度

  各地高度重视,由主要领导挂帅,高位推动,全面整合基层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一是压实县级职责。县级党委承担县域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主体责任,宣传、组织、统战、政法、民政、财政、农业农村、文化等成员单位加强工作融合、协同配合,推动城乡之间资源流动互动。县委书记担任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带领乡镇、村“一把手”履职尽责,形成县、镇、村三级书记带头抓、多部门齐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强化任务考核。乡镇党委统筹协调各类资源,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乡镇推进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列入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村级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纳入村“两委”班子工作考核。三是配齐专职人员。乡镇在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基础上,明确宣传委员带领1-2名干部专职负责所辖村级阵地资源管理工作,各村(社区)设置1名党建宣传员,专门从事文明实践阵地运行管理和活动组织。调研发现,五个试点县区在推动“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实体化建设、全域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做法,提升了基层阵地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构筑了坚强的活动阵地(见表2)。根据问卷调查,通过整合党的农村基层阵地设施和服务资源,凝聚了发展合力,着力推动基层各项工作强起来实起来,受访者对本地(社区、村)的社会治安状况、干部能力、道德风气、文体娱乐状况、环境卫生状况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均值高达93%以上(见图3)。

q2.jpg

q3.jpg

图3五个调研点村民对本地(社区、村)满意度情况

  2.深化资源整合,示范引领有成效

  各地从欠发达地区财力现状出发,坚持走低成本路子,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打造一站多点的阵地格局。一是扎实做好阵地项目摸底整合调查工作。各县级中心按照“不为我所有、皆为我所用”思路,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组织县委各部门以及县直各单位梳理本单位在各行政村(包括村级党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乡贤馆、村史馆、村广播室以及养老服务、青少年活动、科普活动设施等)项目具体情况和安排情况,推动村级阵地的活动场所相对整合,在综合体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如余江区按照“4+N”模式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整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居家互助养老中心、假日学堂和村村响广播,并因地制宜,将各站点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村史馆、爱心超市等纳入综合体建设。二是创新开展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统筹协调作用,唤醒积压沉寂的设施,开发利用闲置的场地,通过修旧如旧、翻新改造等措施,将老村部、祠堂、闲置校舍、仓库、民房等场所改造成文明实践活动阵地,科学构建“一站多点”的格局,着力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圈,做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就延伸到哪里,确保场所设施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如浮梁县本着“变散为聚、变闲为用”原则,注重整合盘活基层各类服务资源,用足原有乡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站)、礼堂等资源,将38个废弃校舍、老“村部”等改造成活动阵地,打造成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是整合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常态化建设工作。充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基层阵地资源,以“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为原则,按照六有的标准在村(社区)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如泰和县整合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现有资源,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打造成集学习、文化、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明生活圈,群众在综合体中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形式。调研发现,建成的“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能够整合优质平台载体,统筹使用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根据问卷调查,由于综合体促使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受访者普遍表示对本地(社区、村)的设施场所使用频率较高,高达93.57%的村民使用过村(社区)活动中心,85.89%的村民使用过文体活动室(见图4)。

q4.jpg

图4五个调研点村民对本地(社区、村)设施场所的使用频率情况

  3.强化功能作用,服务活动有亮点

  各地统筹协调组织、宣传、农业农村、文化、民政等部门系统职能,整合活动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的集成综合效益。

  一是对接任务开展教育类活动。

  让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走进基层,让总书记的思想走进群众,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这个核心主题,在综合体设立理论讲堂和理论学习室等功能室,开展了“理论宣讲进民心”“民嘴讲堂” “田教授”“板车宣讲”“学习伙伴”“立信讲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来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调研发现,各种形式的宣讲都起到了“百花齐放”传思想的效果,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群众参加宣讲的热情和积极性,湘东区等地参与理论宣讲人数近12万人(见图5)。根据问卷调查,64.22%受访者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促进了党的理论在基层传播,70.58%受访者认为促进村民更了解党和国家政策,49.1%受访者认为促进增强了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3.93%受访者认为提升了村民的政治觉悟,95.42%受访者认为提升了村民道德素质的作用。(见图6)。

q5.jpg

图5五个调研点村民参与本地(社区、村)理论宣讲的情况

q6.jpg

图6五个调研点受访者对本地(社区、村)理论宣讲效果的满意程度

  二是立足实际开展文化类活动。

  各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以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综合体设立文化活动广场、春晚舞台等文明实践活动场所,组建红色合唱队等文明实践队伍,探索形成了传统文化类活动、榜样示范类活动、文化体育类活动等文化活动类型。如浮梁县依托古街道、古村落、书屋祠堂等历史文物资源,利用《朱氏家训》等育人价值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南昌县开展“全见好人”面对面主题活动,通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讲自身事迹、谈心路历程,着力在农村培育“崇德向善”“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文明乡风。湘东区以群众喜爱的广场舞为突破口,推出原创文明实践歌、实践操《向文明say嗨》,开展文明实践操打榜活动暨全区广场舞,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调研发现,三种类型的文化活动都起到了促进乡风文明和提升社会文明的效果,实现了文化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样、活动主体从被动到主动参与、活动方式从动员到激励的转变,村民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近一半以上的村民参加过各类文化活动(见图7)。问卷显示,65.35%的受访者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71.89%的受访者认为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57.73%的受访者认为提升了城乡居民精神风貌(见图8)。

q7.jpg

图7五个调研点村民参与本地(社区、村)文化类活动情况

q8.jpg

图8五个调研点受访者对本地(社区、村)文化活动效果的满意程度

  三是对接需求开展服务类活动。

  各地充分发挥综合体功能,整合对接各类服务资源和群众需求,发挥颐养之家、四点半课堂、道德讲堂、青年之家、法治讲堂等功能,有效对接党员、老人、儿童、妇女、中青年等不同群体需求,探索形成了文化教育类、社会关爱类和基层治理类三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如泰和县招募“万名红马甲志愿军”,组织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五老人员、乡贤能人、文艺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参与文化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文明实践、宣传乡风文明中发挥了引导和带动作用。余江区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打造“假日学堂”,发挥退休教师、乡村干部等志愿者主体的作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湘东区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志愿者积极参与义务巡逻、义务护校、应急处突,推动社会治理从行政引导型向民主自治型转变。调研发现,三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贴近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温度和热度,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见图9)。问卷数据显示,49.05%的村民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氛围,57.95%的村民认为促进改善了乡村治理,60.44%的村民认为促进改善了干群关系,60.44%的村民认为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权威(见图10)。

q9.jpg

图9五个调研点受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

q10.jpg

图10五个调研点受访者对本地(社区、村)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的满意程度

  二、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基层考核轻顶层设计

  部分地方主管部门还没有树立系统集成的观念,缺乏政治上考量的“一盘棋”思想,依然习惯于部门的方方框框、条条块块,导致相关成员单位之间没有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各部门单位在基层的阵地、人员等依然未完全做到互联共享。如对试点工作的考核,虽然各地将乡镇推进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列入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村级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纳入村“两委”班子工作考核,但是上级各部门之间考核没有整合,基层阵地依然分别接受宣传、组织、民政、农业农村等不同部门的考核,导致基层在开展阵地资源整合时忙于应付,难有创新和突破。在访谈中,某村的党建宣传员表示:“阵地资源整合大家眼睛都盯着下面看,下面的一些牌子是摘了,但是事情仍然没有少,所以大家的眼睛还要往上面看,关键还是在上面,整合既要看基层落地,更需要顶层设计”。问卷显示,57.1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从政策层面上加以引导,36.4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上级组织的指导。

  2.重场所整合轻功能整合

  出于尽快出成绩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地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一般选择在前期秀美乡村或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建设示范点,“垒大户”“堆盆景”现象依然存在。在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中,前期建设好的村庄依然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地对外宣传和成果展示的重点,导致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分化和不平衡,也会助长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发现,建成的综合体虽然规范标识标牌,但很多基层阵地有的只是“物理变化”,缺少“化学反应”,没有耦合增值,也没有带来预期的功能增强效应。问卷显示,5.96%的受访者对所在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情况不大满意,31.66%的受访者认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地点交通不便,67.4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创新丰富文明实践活动方式。

  3.重有形阵地整合轻无形阵地整合

  出于完成任务考核等因素的考虑,很多地方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基层挂牌的相关的要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规范化建设,虽然做到了有统一标识、有工作制度、有坐班值班安排、有岗位职责、有服务事项内容和程序、有活动项目、有工作台账等等,但更多精力花在制度上墙、做好台账、接受参观和考核上,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统筹不足、内容和形式没有统一。调研发现,有些地方学习强国网络平台、江西广电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电视平台”、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党员远程教育等线上载体未充分互联互通共享、融合不够,“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应用技术不足,造成在线便民利民服务缺少平台、桥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依然难以实现。问卷显示,22.32%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目前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缺乏组织管理人员,56.0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加强融媒体和互联网“云”平台建设。

  4.重阵地建设轻运营管理

  由于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方式,造成少数基层干部“一手包办”,存在“上头热下面冷”的现象,调研时有的干部形象地说:“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我们还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整合和阵地建设通常以奖代补,对验收合格的示范点,由财政资金一次性拨付5万元-10万元作为奖励经费。同时对活动开展好、示范作用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分别拨付了金额不等的资金作为奖励经费。这种先建设再补偿、先活动再奖励的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阵地重表面的热热闹闹轻群众的实质参与,重活动开展数量轻活动开展质量,基层阵地在功能建设、工作效果和群众感受上还有待加强。在访谈中,某县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个别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整合中热衷于挂牌设点,个别地方确实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资金资源弄得多,高效运转利用得少”。如,当问及影响人们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所组织开展的理论宣讲活动原因,29.8%的受访者表示对理论宣讲的主题和内容不感兴趣,36.7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经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学习过了。

  三、对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课题组认为,试点县(市、区)在推进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工作开展进程中,要注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实现资金使用集约化、硬件设施共享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功能作用综合化,通过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教育凝聚服务群众的新阵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有效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的落实见效。

  1.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各类阵地资源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始终,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顶层设计,省里要从工作指导、政策指引、考核评价、督促督查等方面推动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等实现高效整合,着力破解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要实现党建引领与文明实践同频共振,融合基层党建阵地、平台、队伍等资源,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文明创建、巩固党执政基层基础整体推进,着力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促进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工作互促、成果共享。要建立有政策依据、有领导权威、有群众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农业农村、文化、科技、教育、民政、卫生、体育等有关部门、单位、系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的定位、任务,统一调配各类阵地资源、文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等,实现在基层的阵地、人员等资源互联共享。

  2.坚持系统集成,发挥基层阵地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

  整合各方面的人员、资金、平台、项目等资源,实现场所相对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活动常态化开展。要促进人员和力量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下沉基层的宣讲名家、文艺名家、科技能人、医疗专家、法律专家等的作用,在项目实施活动中传授技艺,培育乡土人才。注重培育农村文体骨干、民间文化能人、农村宣讲名嘴等乡土人才,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管用的”宣讲团、服务队、“土专家”。要推进功能和活动发挥效益,发挥文明实践所的“项目库”整合功能,根据前期摸清摸透镇村实际和群众需求,系统筛选同类服务项目,把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活动“组合”“打包”,制定文明实践活动“清单”,定期向县级实践中心“点单”,实现下沉资源与群众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要推动体制内外项目资金优势互补,通过民政部门设立江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项基金,为文明实践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动员企业通过直接赞助、项目孵化、基金投放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3.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基层阵地资源线上线下贯通联通

  深度融合文明实践的内容优势、活动优势与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新媒体技术优势,促使线下场所和设施整合的同时向线上延伸综合体。要推动“三中心一平台”建设,推动平台融通、终端联通和渠道贯通,利用融媒体矩阵、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或载体,实现文明实践“上”融媒体,学习强国“下”实践站,促使资源上下贯通、横向联通。要组建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研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管理系统,在县级中心设立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每个村级综合体设置管理终端,实现了阵地、队伍、活动和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落地见效

  聚焦群众需求开展资源整合,确保各类资源向群众身边聚合,实现功能设置向群众需求聚焦,志愿力量向群众诉求聚集,活动开展向群众内心聚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群众座谈、入户走访等形式,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将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农村群众实际的、具体的需求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聚民心,避免“干部干、群众看”,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主体力量。要着力办好人民群众身边的事情,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利益,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整合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组织,整合各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打造扎根基层的“不走的队伍”,形成全民动手、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执笔人:黄恩华、尤琳、王钰鑫、汤舒俊、张师平

  本研究报告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精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BKS060)阶段性成果。

来源: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课题组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